票務
2024年2月3日 ‑ 2026年2月1日 (逢星期日,二至四,六) 上午10時 ‑ 下午6時 (8小時)
2024年2月9日 ‑ 2026年1月30日 (逢星期五) 上午10時 ‑ 下午10時 (12小時)
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+
$120 / $60
提供

購票網站:
https://www.klook.com/zh-HK/activity/77795?adid=418198&aid=16479
https://www.kkday.com/zh-hk/product/137665?cid=10641

透過當代藝術家的眼光,走進山水新境界 山水是構成中國哲學思想和詩意想像的文化底蘊,更啟發了東亞上千年來的水墨畫 傳統。「山鳴水應」將山水的概念延伸至流動影像、聲音、設計及建築,在後工業 時代日漸虛擬化的世界裏,探討人與自然千絲萬縷的牽連。 「山鳴水應」的展期為兩年,展覽期間將定期輪換來自國際重要藝術家、建築師和 流動影像創作者的作品。展覽將劃分為九個部分,於八個展間展出近 130 件作品。

第一部分 「擴闊經典」
中國山水畫不單描摹自然,更是萬物感應的體現,寄寓個人回憶、詩意想像、政治 象徵和哲學理想。作為跨越時空、讓心與心彼此溝通的交流方式,山水畫依然為當 代藝術實踐帶來啟迪。這裏展出的作品從不同方面突破山水傳統的形式和內容:有 的將古典構圖抽象化,或以暴力和性的暗示顛覆道德權威;有的則強調詩書畫之間 的聯繫,或探索紙墨的材質特性。此處探討了動與靜、時間與空間、虛與實之間的 互攝,是貫串整個展覽的主題。

第二部分 「觀看的方式」
山水喚起我們的感官經驗,並吸引我們注意其本質、形態和比例。這部分的藝術家 將自身的觀察融入創作過程,思考我們如何能從真實和比喻兩個層面來了解山水。 萩原朔美透過時延電影觀察雲霧縈繞的山嶺,呈現虛與實之間的變化。顏磊以攝影 效果重組傳統山水。王無邪和韋邦雨將自然界的規律轉化為紙墨間的抒情互動。粟 津潔和陳光輝筆下色彩繽紛的抽象圖像,恍似河床和土地上的層理。

第三部分 「宇宙觀」
此處的藝術家不僅將自然現象當成研究對象,也視之為科學和宇宙論體系的一部 分。Tanatchai Bandasak的錄像捕捉了黃昏時分天空上猶如魔法般變化萬千的景 象,光線中的色彩流轉,映照在一顆石頭上,閃爍着微光。郭鴻蔚的礦物水彩展示 了他着迷於科學分類,以及這種分類手法與物質和審美的關係。韓志勳的絲印作品 有其招牌圓形圖案,透過符號、形狀和顏色,將宇宙秩序呈現出來;施養德繪畫了 天體的版畫,則以中國傳統的宇宙觀為參照。靳埭強的畫作彷彿引用了「天圓地 方」的概念,卻仍保留了具像的人物和壯闊的山脈。

部分 「此岸彼岸」
山水蘊含着凡人對天地的崇敬。自古以來,在不同文化中,人們會藉着參與各種儀 式,超脫日常經驗,並與靈界接觸。李受俓的卷軸畫、張照堂的紀錄片和小谷元彥 的能劇面具,直指傳統的宗教意象和儀式。無線電科學最初興起時,甚至有人研究 將之用於通靈,由野口勇設計、造型分別猶如面具和耳朵的雙向對講機,保存了當 時無線電這種神祕莫測的魔幻氣息。

第五部分 「體驗時間」
山水為時間這個難以觸摸的現象賦予實質的形狀。薛子江與二人組合榮榮和映里的 照片,同樣在永恆不變的山水中刻畫轉瞬即逝的人生。黃炳培的翻頁鐘提醒我們活 在當下,我們經歷的時間由延綿不絕的「現在」組成;宮島達男的 LED裝置則描繪 了生死循環。里爾吉.迪拉瓦尼藉着一系列並置的版畫,探索感溫變色油墨的效 果,這種油墨會隨着溫度在不同時間的變化而改變顏色。久門剛史的示意圖猜想宇 宙成形的過程。洪樹群的錄像裝置循環播放布料飄動和一件雕塑試作品的片段,兩 者分別使人聯想到海和山的意象,藉此創造了穿梭時間的傳送門。

第六部分 「光與聲」
光線和聲音的不同佈局和呈現方式,能夠提升我們對山水的感知。阮純詩投影的光 線,以及亞瑪.金華在不同螢幕交替敘述的寓言,均以蒐集得來的影像和聲音說故 事,從而喚起個人經歷和神話故事。沿着走廊可找到倉俁史朗的燈具發出的淒美光 芒、永井一正脫俗的平面設計,以及劉慧德形態詭異的陶瓷作品,將山水的想像延 伸至超自然及宇宙的層面。這裏將以輪換方式展示不同展品,日後將展出許仲敏、 哈桑.漢、張怡和阿比查邦.韋拉斯塔古的創作。

第七部分 「介入自然」
此處的作品審視人類對自然不同形式的介入。安娜.曼迪耶塔以錄像記錄自己的身 體在泥濘中留下的印痕。陳耀圻的紀錄片和謝南星的巨幅油畫,提醒我們的所作所 為,為自然環境釀成長遠的後果。其他藝術家凸顯了有機與人造物質之間的相互影 響。陳麗同和楊心廣同樣透過雕塑和拾得之物,探索物料生產和工藝技術。于吉的 雕塑、趙無極的版畫和吉岡德仁的玻璃長凳,則濃縮了我們在感官上與身體上對自 然的體驗。安齊重男為菅木志雄的抽象雕塑拍照,捕捉了物理力量達至平衡的畫 面。

第八部分 「重新出發」
古典山水畫引人入勝之處,在於畫家透過筆墨留下其個體存在的痕跡,而這種直接 且即興的表達,又與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相映成趣。同樣地,此展覽中的錄像裝置 也各自體現不同的時間尺度,從地質形成、古代儀式,再到數碼經濟的流轉。這裏 是展覽的終章,也是嶄新的開始──我們邀請觀眾重新察看周遭環境的山與水。當 觀眾置身於香港的景色之中,可以感受維港的節奏和港島山脊的氣韻;觀眾也可以 從天馬行空的角度去設想,香港的摩天大廈或許是不為人知的文明遺蹟,靜候人們 去發現。

第九部分 「通訊設備」
從山與水開採而來的燃料和礦物,推進了工業科技,造就了收音機、電話、電腦等 現代通訊設備的出現。這些設備透過隱而未見的網絡和頻率收發訊號。 長久以來,人們借助訊號彼此通訊,或與神明溝通,正如今天的電子通訊系統亦是 以編碼運行。這些編碼或會因其程式缺陷而受干擾,猶如數碼世界的鬼魅。今天, 手提裝置成為我們嶄新的傳播媒體,每發送一條訊息,都會產生一個新的儀式。當 觀眾發現這些通訊設備散佈在展覽之中,不妨想一想:無形的電訊網絡正覆蓋在現 實遼闊的土地之上,在這樣的數碼時代中,山水有着甚麼意義?
M+網站 | 公開發售
1月22日-2026年2月2日

網上:https://www.mplus.org.hk/tc/m-tickets/
前往